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
新闻中心首页
新华社天津6月4日电 题:天津: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这道“加法题”
新华社记者张建新、白佳丽
记者日前走进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见到,学生们正在与人形教育机器人和小型步态机器人“互动”。指导老师在一旁不断提示着,激发学生们去探索未知。
在推动“双减”政策落实的背景下,如何做好科学教育这道“加法题”?天津中小学校园中刮起的“科技风潮”给出了答案。
丰富校园科技元素
“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,就是想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,让他们更早地适应和掌握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技术。”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处主任、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创立者王赓说。
历经近5年的更新迭代,如今这间教室由全智能硬件载体、全人工智能覆盖、创意可视化编程等融合构建。王赓指着用于辅助教学的机器人说:“它们具备自然语言处理、环境感知感应、智能运动控制等不同功能,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。”
在天津的中小学里,越来越多新科技出现在学生们身边。天津市南开中学已建成20余间高水平实验室;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与天津大学的学生科技协会开展深度合作,参与研发“智慧空间站”项目;天津南开日新学校开设“360教室”校本课程……校园中科技元素不断丰富,成为承载学生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。
除了校园中科学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,融入新技术、新理念的科学课程资源也在逐步丰富。
“我们在素质教育阶段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综合实践课程,在天津率先引入全体系人工智能教育方案,开辟编程等校本课程。”王赓说,目前,这些教育资源已被学校放在各级平台上广泛分享。今年年初,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。
引领学生走进广阔舞台
“机器人编程”是近几年火热的科技培训课程,但早在16年前,这个项目就已经在天津的一所小学萌芽。
“当时去听讲座,专家给大家科普VEX机器人相关知识,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”2008年,天津市南开区科技实验小学的科技老师熊春奎第一次接触VEX机器人项目,随后学校引进了VEX设备,熊春奎成为了学校首个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。
“当时为了让孩子们拿到好的比赛成绩,我几乎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,白天辅导学生们组装、编程,晚上自己在学校琢磨、反复尝试。”熊春奎说。
两年后,熊春奎就带着孩子们走出国门,走进了世界的舞台。
把自己的辅导经验传递下去,让更多孩子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,是熊春奎创立科普教育公益团体“阳光青少年科技俱乐部”的初衷。这些年,熊春奎带领着科普志愿者走进幼儿园、中小学、社区、SOS儿童村等,给孩子们带去了机器人和科学实验的科普课,提升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。
在天津,越来越多像熊春奎一样的科技教师拔节成长,科学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完善。同时,利用区域的科教资源,一批科学教育品牌正在形成。
家校社的“三向共赴”
近年来,天津不少中小学探索借助社会大课堂等力量,让科学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元。为盘活教育资源,天津市教委推动科学教育场馆、基地、营地、园区、生产线等进一步开放资源,让校内外的科学教育能够有效衔接、互为补充。
“科学教育需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,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氛围。”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局长孙建昆说,目前,南开区不断整合科学教育资源,打造了“非遗+科学”等系列科学课程。
孙建昆介绍,南开区教育部门给各学校提供开展科学教育的场馆、科技人员、专家名单等,让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、场景和授课人员,实现科学教育“订单化”,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。
从事多年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王赓发现,随着多元力量介入中小学科技教育,不仅让学生的参与热情变得更强了,也改变着不少家长的认知,让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。“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‘三向共赴’正在成为现实。”王赓说。
|
足球体育腾讯视频免责声明: | ||||||||
|
新华社天津6月4日电 题:天津: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这道“加法题”
新华社记者张建新、白佳丽
记者日前走进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见到,学生们正在与人形教育机器人和小型步态机器人“互动”。指导老师在一旁不断提示着,激发学生们去探索未知。
在推动“双减”政策落实的背景下,如何做好科学教育这道“加法题”?天津中小学校园中刮起的“科技风潮”给出了答案。
丰富校园科技元素
“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,就是想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,让他们更早地适应和掌握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技术。”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处主任、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创立者王赓说。
历经近5年的更新迭代,如今这间教室由全智能硬件载体、全人工智能覆盖、创意可视化编程等融合构建。王赓指着用于辅助教学的机器人说:“它们具备自然语言处理、环境感知感应、智能运动控制等不同功能,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。”
在天津的中小学里,越来越多新科技出现在学生们身边。天津市南开中学已建成20余间高水平实验室;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与天津大学的学生科技协会开展深度合作,参与研发“智慧空间站”项目;天津南开日新学校开设“360教室”校本课程……校园中科技元素不断丰富,成为承载学生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。
除了校园中科学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,融入新技术、新理念的科学课程资源也在逐步丰富。
“我们在素质教育阶段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综合实践课程,在天津率先引入全体系人工智能教育方案,开辟编程等校本课程。”王赓说,目前,这些教育资源已被学校放在各级平台上广泛分享。今年年初,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。
引领学生走进广阔舞台
“机器人编程”是近几年火热的科技培训课程,但早在16年前,这个项目就已经在天津的一所小学萌芽。
“当时去听讲座,专家给大家科普VEX机器人相关知识,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”2008年,天津市南开区科技实验小学的科技老师熊春奎第一次接触VEX机器人项目,随后学校引进了VEX设备,熊春奎成为了学校首个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。
“当时为了让孩子们拿到好的比赛成绩,我几乎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,白天辅导学生们组装、编程,晚上自己在学校琢磨、反复尝试。”熊春奎说。
两年后,熊春奎就带着孩子们走出国门,走进了世界的舞台。
把自己的辅导经验传递下去,让更多孩子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,是熊春奎创立科普教育公益团体“阳光青少年科技俱乐部”的初衷。这些年,熊春奎带领着科普志愿者走进幼儿园、中小学、社区、SOS儿童村等,给孩子们带去了机器人和科学实验的科普课,提升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。
在天津,越来越多像熊春奎一样的科技教师拔节成长,科学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完善。同时,利用区域的科教资源,一批科学教育品牌正在形成。
家校社的“三向共赴”
近年来,天津不少中小学探索借助社会大课堂等力量,让科学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元。为盘活教育资源,天津市教委推动科学教育场馆、基地、营地、园区、生产线等进一步开放资源,让校内外的科学教育能够有效衔接、互为补充。
“科学教育需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,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氛围。”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局长孙建昆说,目前,南开区不断整合科学教育资源,打造了“非遗+科学”等系列科学课程。
孙建昆介绍,南开区教育部门给各学校提供开展科学教育的场馆、科技人员、专家名单等,让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、场景和授课人员,实现科学教育“订单化”,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。
从事多年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王赓发现,随着多元力量介入中小学科技教育,不仅让学生的参与热情变得更强了,也改变着不少家长的认知,让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。“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‘三向共赴’正在成为现实。”王赓说。
|
足球体育腾讯视频免责声明: | ||||||||
|
|
|